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尊龙是混血还是中国人 > 新闻动态 >
老兵王大爷总爱跟人显摆他年轻时候的照片,照片里的他腰杆笔直,腰上挂着三个闪亮的子弹盒,那叫一个威风!
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高级军官,其实啊,他当年就是个站岗的。
这子弹盒,看着威风,其实里面的故事,那可真是“酸甜苦辣咸”,五味杂陈。
话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咱们国家造出了第一批自己的半自动步枪——五六式。
这枪好啊,又可靠又精准,打起仗来那叫一个痛快!
很快,这五六式就成了部队里的“宝贝疙瘩”。
有了枪,就得有装子弹的家伙什儿,这不,子弹袋和子弹盒就应运而生了。
子弹袋吧,轻便实用,适合在野地里摸爬滚打的野战部队;子弹盒呢,好看是真好看,一排排整整齐齐,倍儿有面子,所以就成了站岗放哨和仪仗队的“标配”。
1962年那会儿,边境不太平,五六式步枪算是第一次上了“真战场”。
战士们身上背着子弹袋,里面装着满满当当90发子弹,再加上枪膛里的10发,刚好一个基数。
这子弹袋好啊,贴身轻便,跑起来跳起来都不碍事。
您琢磨琢磨,在战场上要是挂着硬邦邦的子弹盒,那不得硌得慌?
还不得影响战士们打仗?
执勤的和仪仗队的就不一样了,对他们来说,子弹盒那就是“面子工程”。
三个子弹盒往腰上一挂,那感觉,就像戏台上唱戏的,立马就精神了!
尤其是仪仗队,走起正步来,子弹盒“哐哐”响,配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,那叫一个威武雄壮!
不知道的还以为里面装的不是子弹,是金豆子呢!
可这子弹盒看着漂亮,用起来就另当别论了。
王大爷就经常跟我们念叨:“三个子弹盒挂在腰上,那皮带勒得肉都疼,站岗还好,要是行军训练,那滋味,就跟受刑一样!”走一步硌一下,跑起来晃得慌,可不就像腰上绑了个秤砣!
所以,没过多久,野战部队就果断放弃了子弹盒,全换成了子弹袋。
战场上,实用才是硬道理!
好看有个啥用?
能挡子弹还是能炸碉堡?
执勤的和仪仗队的就没这待遇了,他们还得继续“装腔作势”。
毕竟,对他们来说,子弹盒不光是个装子弹的玩意儿,更是“门面担当”。
尤其是仪仗队,那子弹盒配上整齐划一的步伐,在观众眼里,那就是军人威武形象的象征。
有人开玩笑说:“仪仗队的子弹盒,装子弹的时间还没装面子的时间长。”
这子弹盒和子弹袋的故事,其实也反映了咱们军队建设的变化。
从一开始的注重“面子”,到后来的重视实用,这转变不光体现在装备上,也体现在军队的思想观念上。
后来,随着时代发展,五六式步枪逐渐退役,更先进的八一式步枪成了“新宠”。
子弹盒也跟着“光荣退休”,成了历史博物馆里的展品。
王大爷现在没事就爱去博物馆看看他当年的“老伙计”,跟人讲讲那些“哐哐”作响的岁月。
其实,不光是子弹盒,很多东西都是这样,看着光鲜亮丽,背后却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就像王大爷说的:“这玩意儿啊,看着风光,其实都是面子活儿!”
本文就是想把社会正气给宣扬起来,压根没有要去侵犯版权或者肖像权的想法哈。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,就赶紧联系我们,一起商量着来处理。
